2024-04-30    01:32:47     欢迎来到冶金工业网
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中心  >  政策法规  >  跨越山海 滩涂蝶变钢铁“梦工厂”——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曹妃甸实践
政策法规

跨越山海 滩涂蝶变钢铁“梦工厂”——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曹妃甸实践

         关键字:滩涂蝶变钢铁     发布时间:2024/2/22     来源:《前线》杂志

2005年2月,国家发改委下发批复,首钢开始了一场史无前例的搬迁调整。从北京西山南麓到河北渤海之滨,曹妃甸昔日荒凉的滩涂上,一座钢铁“梦工厂”迅速崛起。

“首钢搬迁到曹妃甸就是具体行动。要继续坚定不移地做下去。”沿着习总书记指引的方向,首钢人攻坚克难、接续奋斗,在渤海湾绘就发展新图景,成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先行者。

完成转型蝶变 促成产业升级

超薄钢带从轧机喷薄而出,云蒸霞蔚,状如红绸。

“288米的距离,从钢水到钢卷只需25分钟,比传统热连轧工艺节省将近3个小时;无头轧制技术和全流程洁净钢生产体系,确保产品规格最薄能到0.8毫米。这样的产品、这样的技术全部出自我们的MCCR生产线。”首钢一级科学家杨春政博士告诉记者。作为世界首条多模式全连续铸轧一体化生产线,MCCR集成了薄板坯连铸和热连轧的前沿技术,产品质量和生产稳定性达到全球领先水平。

回想8年前,首钢决心建设MCCR生产线,将任务交到首钢京唐公司。第一个“吃螃蟹”,一切都从零开始。

2014到2015年间,房地产市场告别飞速增长的时代,钢铁行业普遍面临产能过剩、需求不足的矛盾。在当时,1公斤钢的价格甚至没有白菜价高。面对行业寒冬,如何加快产品升级、拓展应用领域,成为首钢京唐公司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

2014年,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为首钢京唐公司带来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落实协同发展战略,首钢京唐公司启动二期一步工程,MCCR生产线是其中的关键项目。

挑战与机遇并存。杨春政心里清楚,无头轧制是行业发展趋势,必须建成MCCR生产线,才能与公司一期工程形成互补和支撑。顶着巨大的决策压力和风险,在项目引进谈判和设计过程中,杨春政提出了连铸与连轧之间张力控制方法等多项技术优化方案,赢得外方专家点赞。

荣彦明与轧机生产线朝夕相伴15年,加入被称为“拓荒队”的MCCR调试团队时,仍然感到异常艰辛。288米长的生产线集成了1000多米常规生产线的功能,流程紧凑,300多万个零部件全部刚性连接,哪怕一个螺栓松了、哪怕0.01毫米的操作误差,都会导致生产事故、全线停产。依据外方专家团队给出的方案,模拟测试始终没有成功。荣彦明深知,解题需要突破性思考。他凭借多年轧钢经验,与自动化专业的同事反复计算推理,提出了一套不同的控制参数,找到了最优生产方案。

2019年4月,首卷钢材顺利产出,生产线热试成功。

2020年6月,生产钢卷14.64万吨,实现阶段性达产目标。

2023年12月,成功实现0.8毫米批量轧制。

“这意味着MCCR生产线在设备功能精度管理、模型自动化控制水平等方面再上新台阶。”杨春政解释说。首钢京唐公司把关键核心技术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极限规格生产实现了从“能轧”到“小批量轧制”再到“量产”的突破。

以MCCR生产线为标志,首钢完成了以精品板材生产为核心的产业转型,汽车板、镀锡板、车轮钢、中厚板等高端板材成为公司的拳头产品,不仅引领行业发展,还服务于国家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建设。车轮钢、汽车板的国内市场占有率分别排名第一和第二,家电板覆盖国内所有主流品牌,雄安新区、大兴国际机场和北京冬奥会滑雪大跳台都有首钢京唐公司中厚板产品的身影。

从“山”到“海”的跨越,首钢实现了企业自身蝶变成长,也促进了老厂区华丽转型和曹妃甸产业升级。

2010年12月16日,首钢老厂区产出最后一炉铁水,次日产出最后一炉钢,昔日“十里钢城”钢花四溅、钢水奔流的场景,定格在了人们的记忆中。此后,首钢老厂区以冬奥破局城市更新,加快从“火”到“冰”的转型,带动区域高质量发展。2016年北京冬奥组委正式入驻,掀开了首钢园区开发建设新的一页。截至2023年年底,首钢园区企业数量首次突破300家,科技企业占比超过70%,营收过千万企业新增10余家;园区跻身北京市29个城市消费中心之一,成为京西地区重要商圈;2023年全年,首钢园吸引客流1200万人次,有效保持后冬奥时代园区热度活力。

作为落户曹妃甸的第一家企业,首钢京唐公司成为承载京津产业转移的先行军,示范引领作用愈发凸显。金隅供应链、京能鑫华源智能停车、建工市政钢结构、城建重工新能源汽车等10多家北京市属企业,华润电力、国投港口、中铁十六局盾构等10余家中央企业,以及厦门日上、常青股份、三一重工等20多家上市企业及知名民企陆续落地曹妃甸并实现投产运营。

海上新首钢,为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立下标杆,更为京津冀协同发展写下生动注脚。

打造绿色钢铁 树立生态标杆

首钢与奥运有着不解之缘——新首钢因夏奥而生,因冬奥而兴。北京申奥成功后,为改善北京生态环境,推动钢铁产业布局调整,首钢自觉服从国家奥运战略和北京城市定位要求,实施搬迁转型。

首钢搬迁绝不是“异地复制”,更不是“污染搬家”。绿色发展,从新首钢建设之初就打下深刻的烙印。首钢京唐公司是国内第一个临海靠港的1000万吨级钢铁企业,也是按照循环经济理念设计建设的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新一代钢铁厂。坚持“打造绿色钢铁就是保生产、促发展”的理念,首钢京唐公司在能源利用、产品运输、污染排放三个重点环节同向发力。

烧结、炼铁、炼钢、轧钢......钢铁行业每项生产工序都离不开水,水关系到钢铁企业的发展命运。首钢京唐公司靠吹沙造地建起厂区,没有地下水源,也没有完备的地表水输送系统,炼钢用水从哪里来?

面朝大海,首钢人想到了海水淡化。

公司从法国引进海水淡化技术,但受技术封锁限制,现场设备调试过程一度卡壳。“没办法,我们只能自己把设备拆开,再回去查找文献资料研究,就这么一点一点攻坚。”首钢京唐公司副总经理吴礼云回忆。2009年3月20日,海水淡化项目首次成功出水,这一天正好是世界水日。

“现在,我们炼钢用水70%来自海水淡化。”吴礼云介绍。公司已具备完全自主研发能力,二期热法海水淡化国产化率达到98%,水电共生技术降低能耗50%。首钢京唐公司海水淡化“燃—热—电—水—盐”五效一体高效循环利用系统经验,被写入《河北省海水淡化利用发展行动实施方案(2021—2025年)》,逐步成为唐山、秦皇岛、沧州等沿海城市企业能源利用的示范标杆。“淡化处理后的海水,泡茶喝也不错。”吴礼云笑着说。

农历腊月,海风冰冷刺骨。曹妃甸港码头,一艘艘巨轮正在热火朝天地装货、卸货。“面向大海有深槽,背靠陆地有浅滩”,曹妃甸港不冻不淤,依靠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解决了炼钢产品怎样走出去的问题。

“2023年,公司一共出口七大类核心产品108万吨,65%都是通过海运。”首钢京唐公司制造部副部长缪成亮告诉记者。海运可以大大降低大宗原材料和成品货物的运输成本,目前公司整体清洁运输比例达到85%以上。

打造精品钢材专业化码头的同时,首钢京唐公司持续优化运输配置,利用海陆双向资源,构建海路铁路多式联运的“黄金通道”。“像北京顺义的冷轧厂、唐山迁安钢铁公司的产品都会通过铁路运输到曹妃甸,再装上船发给客户。”首钢京唐公司运输部港口作业区党支部书记陈万忠说,“这里相当于首钢集团的物流中转基地,通过海陆协同联动有效提高了企业的经济效益。”

循环经济是首钢京唐公司的一张王牌,也是企业控制污染排放的一大法宝。秉承循环经济理念,公司在规划之初就没有设计排污口,希望通过创新生产流程,对余热、余压、余气、废水、固体废弃物循环利用,实现焦炉煤气全年零放散、焦化废水全部回用等零排放,企业也因此获得了新的收益——遵循能源梯级利用原则,实现汽—电—水循环,年发电量3.4亿度;系统科学处理固体废弃物,开发出钢渣微粉、复合矿粉、全固废胶凝材料等多种新型建材产品;回收生产过程中产生的余热资源,除满足企业自用,还供应给周边企业;挖掘设备生产能力,实现了氧气、氮气、氩气、氢气外销......

2020年11月,首钢京唐公司被评为环保绩效A级企业,巩固了新的发展优势,也让企业更主动承担起社会责任,带动周边企业共同推进生态协同。首钢京唐公司能源与环境部能源技术室孙雪说:“盐碱化工企业三友化工对浓盐水的含量要求比较高,我们把海水淡化后的浓盐水输送过去,能够为他们节省很多成本。”目前,首钢京唐公司与金隅盾石建材、华润电厂、三友化工等企业建立伙伴关系,持续延伸绿色产业链,发挥示范引领和协同带动作用,为区域碳减排创造更大价值。

全面协同发展 推动产城融合

在曹妃甸,开车的人总是笑称:“地图导航的更新速度跟不上我们的发展速度。”产业加速聚集的同时,热腾腾的烟火气也在这里聚集。

2014年,北京与河北签署《共同打造曹妃甸协同发展示范区框架协议》,明确共同建设北京(曹妃甸)现代产业发展试验区。2015年,《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中提出“推进北京与河北共建曹妃甸协同发展示范区”,同年1月,首钢与曹妃甸发展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共同出资,组建京冀曹妃甸协同发展示范区建设投资有限公司,作为示范区开发建设主体,承担投资开发、运营管理等任务。

承接非首都功能,推进产业转移对接是示范区的工作重点。随着一系列配套公共服务的完善,示范区建设进入快车道。立项、工商注册、规划、环评......各个环节都享受“绿色通道”,每项工作有专人负责。示范区将154项行政审批职能划转行政审批局,实现“一枚公章管审批、一口受理全服务”。京字号企业整体搬迁到曹妃甸,可在不变更公司名称情况下注册落户。2014年至今,示范区累计实施亿元以上北京项目225个,总投资2574.23亿元。特别是2022年,实施京津项目112个,计划总投资1067.5亿元,完成投资211.36亿元。

北京东邦绿建科技有限公司是惠企政策的第一批受益者。公司总经理霍雨佳2009年曾在北京成立了一家公司,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大背景下,他开始为公司外迁做准备。他回忆道,公司搬迁建设的关键时候,资金周转遇到困难,无法从银行贷款,相关部门得知情况后,主动协调政府性融资担保平台,帮助东邦绿建获得第一笔融资。示范区启动建设15万平方米被动房项目,相关部门又引导东邦绿建抓住机遇,研发被动门,填补国内空白。如今,东邦绿建已获得国家授权发明和实用新型专利18项,是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展望未来,霍雨佳告诉记者,公司的下一个目标是在北交所上市。

此外,曹妃甸还持续深化与北京在教育、医疗、文旅等领域的对接与合作,促进公共服务与北京同城化发展,为这座港区新城增添浓浓的烟火气。

医疗方面,首钢基金推动两地医疗资源对接,北京友谊医院、安贞医院、妇产医院曹妃甸合作医院分别于2016年4月、7月和9月挂牌。

教育方面,首钢与北京景山学校建立校企合作关系,支持北京优质教育资源落户园区,北京景山学校曹妃甸分校于2016年9月开学。职业教育领域,北京电气工程学校、北京市工艺美术高级技工学校曹妃甸分校等项目先后落地。

社保、公积金方面,两地共同成立京冀(曹妃甸)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服务中心,涉及两地的社保业务可在曹妃甸一站办理,北京市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可以为购买曹妃甸协同发展示范区住宅项目的北京缴存职工办理住房公积金贷款。

公共文化服务方面,按照“活动引领、名家参与、京曹联手、共建舞台”的思路,不断把文化协同引向深入,两地文艺演出、摄影展览、戏剧曲艺等文化交流日益密切。

渤海湾的中心地带,首钢京唐公司3座126米高的高炉矗立在蓝天碧海间,犹如“海上港城”曹妃甸的名片。作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先行者,首钢激活了曹妃甸,曹妃甸积极融入协同发展“一盘棋”,双方共同在渤海之滨书写新的传奇。